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具有战略性和先导性的新兴起的产业,是我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培育壮大的重点产业,对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竞争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国内看,党的十九大以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壮大清洁能源产业”纳入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篇章,为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新动能指明了方向。国家“十三五”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趋势和我国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要求,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引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的应用比例,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并明确了“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左右”的目标。
省内看,省委、省政府提出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构想,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确定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201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务院批复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是全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方案明确指出:综合试验区建设必须从山东实际出发,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明确主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构建布局结构优、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明确优先发展包括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的“十强”产业。《山东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8年)》、《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都明确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作为山东省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指出绿色低碳产业应顺应新能源技术应用系统化、模块化、分布式方向,优化风能、太阳能布局,推动生物能的推广应用,加快节能环保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促进形成绿色产业结构、绿色增长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助力“生态山东”和“绿色山东”建设。
2018年6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泰安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2年,泰安市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经济质量优势显著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到2028年,改革开放50周年时,基本完成这一轮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高效,要素投入结构、产业发展结构、城乡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持续优化,市场活力充沛,发展动力强劲,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到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美丽泰安目标基本实现,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
本规划基于这一背景条件提出,规划基准年为2017年,规划期为2018-2022年。
未来五年,是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向规模化、绿色化、集聚化、品牌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新旧动能转换是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市经济已经进入增速相对放缓、结构逐步优化、动能加速转变的新常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投资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能源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和做优增量并行,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显著放缓。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具有清洁、环保、绿色、低碳等优势,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压力小,对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牵引提升作用,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有限优先领域,不仅可以解决发展的问题,而且能够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既是新动能,同时使生态环境的改善又是新动能的动能,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为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德国提出到2050年温室气体比1990年减排80-95%,可再生能源发电占电力供应的100%。欧盟提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欧盟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至少达到27%。我国提出要顺应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大力推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与世界同步进入低碳能源时代。全社会对于推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核电、垃圾发电等领域,需要进一步提高安全标准和环保标准,化解存在的公众认识误区。
国家正在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2014年《中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联合声明》提出“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8年)》提出新能源应用规模不断提高。到2022年,全省全口径新能源开发利用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至9%左右。到2028年,全省全口径新能源开发利用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提高至15%左右。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既是推动我市能源生产革命、构建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我市能源消费革命、顺应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的重要途径。
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事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当前,我市化石能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系统承载空间已接近上限,再依靠大规模开采和使用化石能源,发展高耗能产业已难以为继。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既是我市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清洁能源发展、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的关键期,也是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实践期,必须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从源头推进化石能源替代,减少碳排放。
随着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乡用能方式将发生重要转变,用能水平不断提升,用能结构逐步优化,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对提升城乡居民用能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阳能。泰安市太阳能资源整体较丰富,各市县/区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均衡,为5000MJ/m²~5800MJ/m²之间,月均太阳辐射量为286MJ/m²~622MJ/m²。从季节分布看,春季最多,夏季次之,冬季最少,每年5-6月较大,12月-次年1月较少;从地域分布看,整体呈现出南少北多、从东向西逐渐增加的特点。全市年均日照时数约2700小时,月均268小时,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与太阳总辐射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
——生物质。泰安是农林业大市,生物质能资源量大面广,2017年泰安市生物质资源总量608万吨,其中秸秆量428万吨、畜禽养殖业废弃物84万吨、林业废弃物96万吨。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2017年泰安市城镇生活垃圾清运量104万吨,无害化处理总量104万吨,焚烧处理量58万吨。预计到2022年,分别将达到122万吨、122万吨、102万吨。
——风能。泰安市西部、北部山地风能资源条件较好,主要分布于肥城市、东平县和岱岳区西部,100m高度平均风速在5.5m/s~6.5m/s之间;南部和东部风能资源条件一般,100m高度平均风速在4.0m/s~5.3m/s之间。目前已建风电场位于中西部地区肥城市和东平县。总体来说,泰安市风能资源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宜安装大叶轮高效率风电机组。
——地热能。地热能资源分为水热型地热能、浅层地热能、干热岩型地热能。泰安市地处山东中部,年均地温14.4-16℃,地面温度在27℃以上,属于浅层地热能资源一般地区。水热型地热资源广泛应用于供暖、水产养殖、温泉洗浴等领域,我市已探明水热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泰山区岱道庵、岱岳区徂徕镇、肥城市安驾庄等地,安驾庄地下热水温度为全省最高,属中型地热田。干热岩型地热能资源暂未进行勘探。
——新能源装备制造。我市在输变电装备、无机非金属材料、煤矿机械、锅炉动力、压力容器领域优势较为明显,为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奠定了坚实制造业基础。泰开电气在新能源输变电和智能电网设备,山能重装集团在矿山机械再制造,泰山集团在生物质和节能环保锅炉,泰山玻纤在风力发电非金属材料,金塔机械在生物发酵成套设备领域拥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
——太阳能。我市产业链基本形成,涵盖了光伏发电、高温集热、储热储能、农业温室等制造产业。泰山区旭德光伏产业园规划占地140亩,建设太阳能光伏、燃气壁挂炉、空气能利用的研发生产基地。截至2017年底,全市光伏电站装机容量约89万千瓦,新泰是光伏发电应用最广泛的地区,装机容量占全市70%,光伏领跑者项目是国内首个农光互补的采煤沉陷区光伏示范基地,装机50万千瓦,建设农业大棚9620座。高新区被国家能源局批准为首批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
——生物质。截至2017年底,全市生物质发电装机12万千瓦,以农作物秸秆和林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分布在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装机规模8.1万千瓦,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分布在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装机规模3.9万千瓦。建成大型秸秆气化站3处,沼气站10余处,年产沼气4255万方。户用沼气共8.4万户,年产沼气约6911万方。已建成一条处理屠宰业下脚料、餐厨垃圾和地沟油,年产5万吨生物质柴油的生产线。
——抽水蓄能。已投运抽水蓄能电站1座,建设25万千瓦单级混流可逆式水泵水轮发电机组4台,装机总规模100万千瓦,总投资43亿元。泰安抽水蓄能电站为国家“十五”重点工程,也是山东省第一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和第一个水电工程。《山东省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报告》已于2011年获得国家批复,确定泰安二期(180万千瓦)作为山东省“十三五”新建抽水蓄能电站推荐站点。
——锂电储能。我市锂电储能产业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其中,瑞福锂业的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位列全国三甲,金品能源实现产值6000万元,力盛新能源引进济宁天力战略投资者并抓紧完善土地手续,全市已经形成从正极材料到电池成品的完整产业链条,拥有2.5万吨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内重要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
——氢能。我市在煤炭深加工、高端化工、锻压机械、压力容器等方面的产业基础较好,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可通过煤制氢、化工副产气制氢发展为全省氢能产业链上游环节,依托昇平新能源等企业做大做强储氢产业。昇平新能源在高新区投资氢能源项目,研发设施已经建成,储氢产品完成样品试验。山东纽能新能源氢燃料电池阳极板项目已经落户宁阳县高新区。
——风电。截止2017年底,泰安市已建和在建风电场装机规模约为22.4万千瓦,主要分布在肥城市、东平县。已核准10个风电场,装机规模约为62万千瓦,主要分布在东平县、肥城市、新泰市和岱岳区。部分项目因环保等多方面条件限制,未能实施。总体来说,泰安市尚待开发建设的风电项目较多,装机规模较大。
——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截至2017年底,我市公交车共有2256辆,其中电动公交车1379辆,公交电动化率为61%。泰安城区市政用车116辆,电动车30辆。电力生产用车137辆,电动车30辆。私人购买新能源车2100辆,占我市私人汽车总量的15%。我市共有充电设施79座,其中国网公司运营61座,社会资本运营18座。由国网公司建成投运的充电站包括8座高速公路快充站,37座城市充电站,16座公交车充电站,公交专用充电桩352个,公交充电桩覆盖率达60%以上,主要分布在我市三区四县核心地区。社会资本运营充电站18座、充电桩320台,投资主体分别是泰安交运集团、泰安公交公司、特来电和海汇德。私人充电桩多为电动汽车用户自行投资安装。
——节能环保。2017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8:45.4:46.8,实现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50多亿元,同比增加11.9%,主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煤矸石、粉煤灰、煤渣基本全部得到综合利用,我市工业固体废物堆放量逐年降低。初步形成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化发展态势初显。新泰市晶泰科技的集成电路光电科技产业化项目,在LED绿色光源、石墨烯等领域已经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
——资源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县、示范乡镇、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全面展开;肥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方案已通过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评估;新泰市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县(市、区)、宁阳县开发区节能环保产业基地通过省复核;总结凝练出18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我市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稳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积极筹建。
——技术创新。顺应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泰安市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重点领域技术实现突破,市企业技术创新、行业创新中心等一大批创新平台逐步建成,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截止2017年底,我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19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
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虽然近几年呈现较强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总体起步较晚,“小、散、弱”问题比较突出,重点企业多从传统行业转型而来,缺少主业突出、掌握核心技术、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粗放分散,专业化精细化程度低,配套协作能力不强,集中度高、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产业园区体系尚未建立。
二是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应用发展较快,但产业支撑能力弱,自我装备能力弱。产品很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最终产品、名牌产品、高端产品占比较低,市场竞争力整体不强。
三是创新能力不足。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专业人才缺乏,研发项目较少,产学研合作不到位,专业研发平台缺少。由于前期成本高,推广应用困难,骨干企业在核心前沿技术研发上投入不足,中小企业缺乏创新机构和能力。
四是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政策依赖度高、市场化运作空间小、补贴资金不足、社会认知度不高,盈利前景难以准确量化,导致企业发展意愿不强,融资困难,创新意识不高。
五是政策扶持不够明晰。在设施建设、用地资金保障、环境评价、产业统计、市监管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具体、可操作的扶持政策。统计指标体系操作性不强,行业界定困难,不利于产业统计监测考核和分析预测。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技术创新、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多元融资、人才培育为保障,促进向规模化、绿色化、集聚化、服务化发展,打造泰安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高地,成为山东重要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区,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支撑。
1.重点突破,集聚带动。依据我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结合各地发展定位,明确各县市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方向,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培育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打造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
2.市场需求,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注重市场化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引领,自主选择发展路径和方向。政府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普惠性政策,鼓励创新、适度监管,优化调控指导方式。
3.技术支撑,创新驱动。选择优势领域,构建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平台和创新机制。聚焦可能产生革命性突破的技术方向,开展基础性、引领性、标志性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链条延伸,产业壮大。充分发挥创新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带动打造“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群,形成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特色鲜明的产业链。依托高技术产业基地等载体,提高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壮大。
坚持“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攻坚“一个目标”,把泰安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高地,争创全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区;推动“两个提升”,新能源消费比重显著提升,新能源供给能力显著提升;打造“三个体系”,充足稳定、绿色高效的能源开发供给保障体系,创新智能、集群带动的能源技术装备产业体系,低碳清洁、多元互动的能源管理应用消费体系;凸显“四个特色”,即着力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向规模化、绿色化、集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用好“五个抓手”,即抓规划、抓双招、抓龙头、抓安全、抓效益,全力推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经济扩规模、上档次、快发展。2022年,我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535万千瓦,占我市电力装机的45%左右,新能源开发利用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至12%左右。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375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
1.太阳能综合利用。到2022年,200万千瓦,新增光伏领跑基地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100万千瓦,光伏扶贫项目10万千瓦,年发电量22亿度,折合70万吨标准煤。太阳能热水器应用率达到80%,初步形成民用热水、供热制冷、工农业热力等多元化的市场格局。
2.生物质发电。到2022年,实现农林生物质废弃物年处理量200万吨,发电量16亿度,供热量500万吉焦,销售收入13亿元,节约标煤50万吨;实现年垃圾处理量122万吨,发电量4亿度,销售收入3亿元,折合12万吨标准煤;实现生物质燃气年产量1亿立方米。
3.抽水蓄能。到2022年,180万千瓦,累计装机规模达到280万千瓦,实现年发电量30亿度,销售收入18亿元,节约标煤95万吨。
4.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到2022年,电动汽车达到3万辆,其中乘用车2.4万辆,公交、物流、环卫等车型1.4万辆。充电网络全面形成,充电设施基本满足发展需求,公用充电桩不少于1800个,公共充电站不少于180个。充电服务基本覆盖泰安城区,县域覆盖区域超过60%。带动社会投资15.3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000吨。
5.地热能。到2022年,地热能供暖面积达600万平方米,逐步形成集洗浴、养殖、旅游及供暖为一体的水热型地热资源梯级利用格局。
6.绿色建筑。到2022年,500万平方米以上,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以上,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00万平方米。新建城区全部按照绿色生态城区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创建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镇5个以上。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
7.节能设备。到2022年,100%装备以窑炉富氧和全氧燃烧及分级燃烧技术为代表的新型窑炉节能装备;实现锅炉使用单位能耗监视系统智能化,建立能源监测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高耗能行业节能标准全面提升,重点能耗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8.资源循环利用。到2022年,5个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基地服务区域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30%以上。重点发展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重点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再制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探索形成一批与城市绿色发展相适应的废弃物处理模式,切实为城市绿色循环发展提供保障。
紧抓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人才为基础,创新为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依托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培育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8大产业,推广太阳能等8大领域的应用,推动12大示范工程的建设,推动我市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高效、高速发展,为动能转换体制机制的建立、开放型新经济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通过借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深入发展智能成套生产线、智能电网装备以及新能源装备领域,加快新能源高压开关设备与新一代智能化设备的深度融合,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持续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打造全国先进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集群,提升我国新能源装备制造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到2022年,实现输变电装备制造能力与成套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实现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智能型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研发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实现自主化生产产值超过150亿元。
输变电装备。依托泰开集团为龙头,特变电工山东鲁能泰山电缆有限公司、山东鲁能泰山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积极发展高压、超高压、特高压大型高效新能源节能变压器、换流变、断流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等智能化输变电装备。研制特高压特种及专用(复合)电缆,高强度高等级电气绝缘子,配网自动化设备及系统,数字化、智能化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加快发展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所需硅钢片、瓷套管、硅胶套管、冷轧晶粒取向电工钢带等高端配套零部件产业。提升电网信息智能传感器、输电线路可视化设备、故障滤波设备制造能力。
智能输变电成套设备。依托泰开集团、特变电工山东鲁能泰山电缆有限公司、山东鲁能泰山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智能开关、环保型高压开关、新能源智能箱式变电站、低损耗环保变压器、光纤复合电缆、输变电运行状态监测装置、智能巡检系统、智能调度通信系统、高压大功率IGBT模块、大容量真空灭弧室等输变电装备及智能输变电装备用零部件。
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依托山东科大中天电子有限公司、泰安市轻松表计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推动灵活交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分布式能源并网、电网调度平台、智能变电站监控等智能电网核心装备生产自主化,基本满足省内智能电网建设需要。促进新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能量路由器等关键装备实现突破。开展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服务、电工装备工厂化检修、企业节能改造、园区综合能源示范等服务。推动融合光伏、充电设施、智能用电设施等绿色能源网络发展,促进用户智能化用能和能源共享经济发展,培育基于智能电网的新模式、新业态。
依托泰安抽水蓄能二期、新泰光伏领跑基地二期等重点示范项目,培育稳定的新能源储能市场,重点提升储能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适用性。以肥城、宁阳储能装备制造企业为基础,构建以抽水蓄能为主、分布式能源微电网为辅的多模式电能储备体系。通过各种类型储能技术与风电、太阳能等间歇性新能源的系统集成和互补利用,加强电网电源的调峰调频,提高新能源系统的协调性、稳定性、高效性。到2022年,形成较为完整的储能产业链,实现储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
抽水蓄能。利用我市优越的电力接入消纳条件以及水头高、距高比小的良好建设条件,避开重大环境因素制约,建设泰安抽水蓄能二期电站。规划300兆瓦机组6台,二期装机规模180万千瓦,装机总规模280万千瓦。电站建成可改善山东电网中火电机组的运行条件,提高电网运行效率。
电池关键材料研发。支持山东金品能源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利用智能制造生产方式,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按照国际先进动力电池生产线设计,打造国内一流、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和锂离子电池研发、制造平台,保障高品质动力电池供应。推动山东瑞福锂业万吨锂盐千吨金属锂项目建设,加快高镍系、高电压三元等材料在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应用;加快开发高容量、长循环、低成本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研发,推动充放电容量大且效率高、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好的快速充电负极材料制备。
电化学储能。加快推进电化学电池包括动力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布局和应用,着力提高能量密度,提升充放电倍率,延长循环寿命,降低自放电率,推动电化学储能与智能电网的深入融合,建设山东三秋新能源科技公司年产2万吨锂电级材料建设项目、瑞福万吨锂盐千吨金属锂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储能项目。
压缩空气储能。探索盐穴压缩空气智能电网储能技术,降低储能成本,推广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电力服务应用,作为电网的黑启动电源以及增加电网备用容量,成为我市新能源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有效支撑,为山东省资源开发利用及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应用树立样板和典范。
充分发挥我市生物质资源总量大、分布广的优势,优化发展生物质产业。着力提升生物质气化耦合发电、非粮燃料乙醇、生物质高效低氮燃烧等生物质能热转化和生化转化关键技术,重点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燃气等领域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培育一批生物质技术研发、生物质装备制造的特色骨干企业,形成规模化、多元化的生物质产业。力争到2022年,我市生物质能产业实现产值30亿元。
生物质燃气。落实国家“煤改气”计划实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农林剩余物资丰富、农村经济条件较好、居住较为集中的乡镇、村庄,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周边,建设大中型沼气、气化等生物质燃气制备工程,开展发电、集中供气等利用。鼓励对沼气等生物质燃气净化提纯压缩,作为管道燃气或车用燃料,实现生物质燃气商品化和产业化发展。规划在畜禽粪便资源丰富的新泰市、肥城市、岱岳区、宁阳县布局建设利用畜禽粪便为原料生产沼气的大型生物天然气工程项目。
生物质液体燃料。落实国家《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相关要求,依托肥城金塔机械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非粮燃料乙醇技术与工程示范,降低生产成本,力争早日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推广车用乙醇汽油。加快推进生物柴油技术研发,逐步建立餐饮等行业废油回收体系,科学引导和规范以餐饮业和废弃动植物油脂为原料的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积极开展非食用木本油料作物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支持生物柴油推广使用,替代燃煤锅炉、柴油机使用的化石柴油,实现对我市的交通、工业进行清洁化改造。
生物质装备制造。以生物质技术发展为导向,大力推进生物质锅炉(窑炉)、成型燃料、先进气化、生物发酵等领域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培育一批生物质装备制造的特色骨干企业,成为生物质产业的中坚力量。
紧抓我市光伏发电建设发展契机,突破低成本、长寿命、高转换率晶硅电池制造关键技术,重点支持低反射率绒面制备技术、选择性发射极技术、等离子体钝化技术、纳米隧道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到2022年,高效光伏电池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
光伏材料与装备关键技术。依托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重点支持低污染、低成本、低能耗的冶金法提纯6N太阳能级多晶硅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高性能EVA胶膜、背板用PVDF膜、背板、坩埚、电子浆料(银浆)等关键配套辅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系统部件工艺。依托山东大学等具有国内较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重点企业开展低能耗、高效率、环保型生产工艺研发,实现光伏逆变器、配电箱等系统部件的技术和工艺突破。积极发展光伏电池测试仪器设备,推动相关企业开展国际认证和互认。
以削减煤炭消耗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以工业锅炉、工业炉窑、煤化工等领域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技术改造为手段推动全市工业领域企业实施高效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燃煤燃烧效率,实现高效低氮燃烧,综合提升区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预计到2022年,力争节约煤炭消耗55万吨以上,减少烟粉尘排放量150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3800吨,氮氧化物2400吨。
煤炭清洁利用煤粉制备中心。按照区域合理布局的原则,以煤炭产地新泰为中心,打造煤粉制备产业集群。新泰岳华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省煤炭储备供应基地,具有铁路专用线万吨煤粉,规划建设年产500万吨煤粉生产线,成为全国最大煤粉制备企业。以新泰跃华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鼓励和扶持一批煤粉加工、配送骨干企业,形成百万吨级以上的煤粉生产、加工、配送能力,打造年产值上百亿的产业群。
锅炉(窑炉)节能技术和设备。依托泰山集团、山东能源重装集团、利达热工设备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高效煤粉炉、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天然气锅炉、生物质能锅炉和余热锅炉;深入研究以窑炉富氧和全氧燃烧及分级燃烧技术为代表的新型窑炉节能装备;积极推广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技术、工业煤粉锅炉高效燃烧技术、水煤浆锅炉清洁燃烧技术。加强锅炉节能信息化管理,实施锅炉使用单位能耗监视系统智能化改造,建立能源监测和自动控制系统。推动锅炉房系统节能改造。形成高效环保锅炉生产、配套、维修、自控一体化产业能力。
干煤粉气流床气化技术开发及设备。依托瑞星集团,实施航天超大型粉煤气化工程示范项目,围绕煤炭洁净高效利用,突破超大型粉煤气化炉及配套空分、净化等装置的关键技术,构建3000/4000吨级系列化产品设计体系,形成完整的自主技术和装备体系。新上烯烃、高纯气体(H2、CO等)、乙二醇、聚碳酸酯等新型化工产品和新材料,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10家,占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高新技术企业的15%左右。我市将紧紧围绕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四化”建设,积极推进矿山机械、强夯机等设备再制造;实施一批再制造示范工程和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和再制造领域不断扩大,提升产业整体水平;抓住智能开采、安全开采、尾矿综合利用等领域市场机遇,做强矿山成套装备的同时,壮大矿山安全生产装备、关键零部件再制造、矿产资源高效综合利用设备;调整产品结构,推进特色装备向成套化、智能化及再制造方向发展。到2022年,建成泰安矿山机械再制造基地,实现我市再制造技术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矿山成套装备。依托山东能源重型装备制造集团、力博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塔高矿业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掘进机、大支撑阻力综采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运输机、充填开采支架等智能化、大型化、成套化矿山设备,装备再制造。推动机电液一体化设备集成技术研发,实现煤岩高效自适应截割技术、液压支架自适应控制技术、动力传递自适应调控技术、煤岩界面智能识别技术、采煤装备智能诊断技术、采煤装备自主巡航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突破。重点发展矿山破碎机、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吊管机、管道铺填机、起重机等产品。
矿山安全装备。依托尤洛卡精准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科大中天电子有限公司、山东国华矿业工程有限公司、泰安众诚矿山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顶板压力检测系统、自动化矿用通信设备、防爆电力设施、煤矿井下安全监控系统、矿山安全生产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煤矿智能开采安全装备等。
关键零部件再制造。依托山东能源重型装备制造集团,发展刮板输送机、液压支架立柱、煤机重载元件、链轮、齿轮等再制造。重点发展大功率、长距离、高带速、大运量空间转弯越野带式输送系统、φ800圆管带式输送机系统等产品。
充分发挥我市在专用车、精锻齿轮、热交换系统等领域优势,抓住汽车产业新能源化、智能化、互联化、轻量化发展趋势,依托骨干企业强化专用车领域竞争优势的基础,重点突破正向开发技术和车身轻量化技术,加强新能源汽车系统集成技术创新,提升整车性能,努力降造成本,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能源客车、轿车、物流车、运动型多功能乘用车等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产品。促进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新能源汽车融合发展,密切关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动态,开展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汽车产品的研发。
加快整车系列化发展。依托航天特车、中国重汽泰安五岳、泰开汽车、北汽国泰等企业,重点提升技术水平及生产能力,加快研发新能源物流车型,拓宽车型体系,鼓励开拓全新市场领域。
突破关键零部件瓶颈。在巩固高精密齿轮、热交换系统、消声器及三元催化器等现有优势产品的基础上,针对新能源化、轻量化、智能化趋势,发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器、控制系统及配套软件、高效充换电设备)、汽车轻量化零部件(高强度钢冲压组合纵梁、高强度钢冲压成形保险杠横梁、钢铝混合车身、镁/铝副车架、空心横向稳定杆、碳纤维混合车身、碳纤维复合材料控制臂)、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车载环境感知系统、智能车载终端、辅助驾驶系统)。
构建全面服务体系。发展汽车认证检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中高端汽车及零部件交易服务等;支持整车企业提供信息发布、后台管理、数据分析、系统数据实时交互等汽车售后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
积极推动氢能作为我市超前布局的先导产业,发挥煤炭深加工、高端化工、锻压机械、压力容器产业优势,以煤制氢、化工副产气制氢、电解水制氢为主要技术路线,围绕制氢、储氢、加氢、氢燃料电池,打造零排放、零污染、可持续的全链条氢能产业,建设氢能源研发、生产、供应、示范应用基地。依托石横特钢、瑞星集团、晋煤明生达发展焦炉煤气提氢、合成氨驰放气提氢,突破化石能源制氢的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依托山能重工、宁阳纽能新能源发展氢能源装备制造业,突破燃料电池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双极板生产技术;依托昇平新能源发展常压化学储氢和新材料储氢容器,突破液态储氢、固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高压储氢设备轻量化技术。建设泰安高新区氢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氢能装备制造企业、燃料电池和动力系统集成研发制造企业。到
2022年,氢能产业产值力争突破10亿元,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达到2000辆,加氢站10座。
加快燃料电池发展。浙江纽能新能源投资宁阳经济开发区双创产业园,建设氢燃料电池石墨板项目,建设石墨产品技术研发中心,突破石墨提纯技术,实现石墨产品设计、检测、研发、生产的链条式多功能发展。积极打造集氢燃料电池材料、部件、测试、研发为一体的氢能源产业园。
加快储氢装备发展。推动山东昇平新能源有限公司开展储氢技术和装备研发,率先突破化学储氢技术。带动泰安高新区氢能燃料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燃料电池发动机等核心部件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加强与山东大学等高校产学研合作,推进高功率氢动力系统产品开发。
完善配套产业。引导和支持山东氢亿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等能源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加快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的研发,降氢耗电量。加大加氢站核心装备(氢气压缩机、高压储氢罐、氢气加注机)生产企业的引进力度,在本市探索加氢站与加油站、充电站合建的技术可行性。
“光伏+”综合模式。利用塌陷地、荒山荒地等土地资源,在新泰市重点打造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领跑基地;利用具备光伏发电自发自用条件的集中连片屋顶,在东平县、高新区、新泰市等区县的各类园区建设规模化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岱岳区、东平县、宁阳县、新泰市、肥城市等具备光伏扶贫实施条件的地区,建设光伏扶贫发电系统;利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建筑,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在高新区、泰山区、肥城市、新泰市,宁阳县等区县建设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系统。到2022年,实现新增光伏装机110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8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20万千瓦,扶贫光伏10万千瓦;实现太阳能热利用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
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领跑基地。以新泰市翟镇、谷里、西张、石莱等片区为重点,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分步实施,充分利用采煤塌陷地、荒地等土地资源,重点结合环境治理和土地再利用要求,结合高效农业区及设施农业,充分开发“太阳能+采煤沉陷区治理”、“太阳能+农业生产”、“光伏+储能”等模式潜力,积极推进新泰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领跑基地建设。发挥集聚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光伏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到2022年,新增装机容量8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30万千瓦。
分布式光伏发电。以东平县、高新区、新泰市等区县为重点,大力推广具备稳定用电负荷、集中连片屋顶资源丰富、所发电力大部分可自行消纳的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各类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模化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各类园区新建厂房屋顶原则上同步考虑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和安装;推动学校、医院、敬老院、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建筑物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大力推进商业楼宇等电价水平相对较高、用电负荷比较稳定的各类建构筑物建设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到2022年,我市规划新增常规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达到20万千瓦。
光伏扶贫。以岱岳区、东平县、宁阳县、新泰市、肥城市为重点,在具备光伏扶贫实施条件的地区,采用“太阳能+扶贫”模式,利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光伏电站,产权归村集体或贫困户所有,全部收益用于扶贫。到2020年,我市规划新增光伏扶贫电站装机容量10万千瓦。
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建筑上,采用“太阳能+光热建筑”模式推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应用,因地制宜协同集成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扩大农村地区太阳能热水系统普及应用。对具备条件的既有建筑,在不影响建筑物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推广太阳能光热系统利用。在政府、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利用太阳能光热系统。到2022年,我市规划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热利用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
以生物质能资源的能源化和清洁利用为重点,科学分析各类生物质资源,根据生物质资源特性、分布特点,结合城乡用能需求,合理制定生物质能发电发展目标和项目布局,在岱岳区、新泰市、宁阳县、东平县重点推进农林废弃物生物质电厂项目。新建项目原则上按热电联产方式设计、建设,提高生物质能利用效率,积极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为城市及工业园区供热。到
新泰正大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生物质新迁工程:新泰正大热电有限责任公司3万千瓦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改工程,建设周期2018-2020年,预计年消耗生物质量24万吨,预计年发电量19008万度,预计工业供热量90万吉焦,预计民用供热面积150万平米。华能泰安众泰发电有限公司厂内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周期2020-2021年,装机3万千瓦,预计年消耗生物质量23万吨,预计年发电量21000万度,预计工业供热量100万吉焦,预计民用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润和东平生物发电项目:润和新能源科技(东平)股份有限公司在东平县新建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机组,建设周期2018-2020年,预计年消耗生物质量30万吨。夏张生物质发电项目:泰安融亨新能源有限公司拟在岱岳区建设3台75吨每小时次高温次高压生物质燃料锅炉和2台1.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建设周期2020-2022年,预计年消耗生物质量20万吨。国能宁阳生物发电项目:国能宁阳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拟在宁阳县新建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机组项目,年耗30万吨生物质燃料,建设周期2020-2022年,预计年发电量23000万度,最大供热能力130吨每小时,预计供热面积150万平方米。宁阳县2.5万千瓦生物质天然气发电项目:规划在宁阳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年消耗20万吨的秸秆生物质天然气发电项目,装机规模规模25MW,总投资3亿元,年发电量2亿度,建设周期2020-2022年。
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以城市公交车、公路客车、出租车等客运以及环卫、物流、公安巡逻等公共服务领域用车为重点,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比例和规模,形成新增道路运输车辆以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为主的发展格局。结合《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中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逐步扩大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健全完善公务出行市场化保障体系,大力推广“充电服务
+汽车租赁”模式,促进新能源汽车在公务出行保障方面的推广使用。大力宣传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在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个人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或纯电动乘用车。根据我市商贸物流配送点多面广的实际,规范提升商贸物流配送业和城市快递业,依托快递企业和新成立的商贸物流配送公司,推广应用纯电动物流配送车。预计到2022年,我市新能源汽车将达到33022辆。
围绕充电基础设施与电动汽车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以用户居住地停车位、单位停车场、公交及出租车场站等配建的专用充电设施为主体,以公共建筑物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临时停车位等配建的公共充电设施为辅助,以独立占地的城市快充站、换电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国省道两侧配建的城际快充站为补充,以充电智能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保障电动汽车顺畅出行。
住宅小区。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100%建设充电设施或者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已建住宅,根据实际需求建设充电设施,到2022年具备条件的住宅小区按照不低于总停车位数量5%的比例配建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
公共服务领域。公交、环卫、邮政等定点定线运行的公共服务领域电动汽车,优先结合停车场站配建充电设施,沿途合理建设独立占地的快充站和换电站。2020年实现具备条件的重点公交场站专用充电设施全覆盖。出租、物流、租赁、公安巡逻、电力检修等非定点定线运行的公共服务领域电动汽车,充分挖掘有关单位内部停车场站配建充电设施的潜力,同步推进城市公共充电设施建设,实现高效互补。
公共场所充电设施。按照从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从城市优先发展区域向一般区域、从城市郊区向具备条件中心城镇延伸的发展顺序,逐步增大公共充电设施分布密度。到2022年具备条件的停车场按照不低于总停车位数量5%的比例配建充电设施。鼓励在此基础上增配充电设施。
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应纳入高速公路配套设施建设要求,新建高速公路服务区每处停车场应至少配建4个直流快充桩。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有条件改造增建充电设施的加油站,到2022年每处停车场应至少配建4个直流快充桩。未来结合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逐步增加配建数量。
抓住北方清洁供暖重大机遇,按照“因地制宜,集约开发,加强监管,注重环保”的原则,规范有序推广地热能利用。加大对我市地热资源勘察力度,摸清地热资源家底,为地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土壤源热泵、分散式取暖为主要方式,在我市大力发展浅层地热能取暖(制冷);在肥城市安驾庄等水热水地热能丰富地区,积极推动水热型地热能综合梯级利用,构建取暖为主,兼顾旅游、养殖的新格局;在岱岳区、新泰市推广污水处理厂污水源热泵及矿洞回风热能回收利用。力争到
地热资源勘查。加大泰安市区及其周边地热资源勘查力度。通过地热资源勘查,厘清地热地质条件,查明地热资源分布及其资源潜力,分析地热流体性质,为该区地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在符合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前提下,结合供暖(制冷)需求,大力推广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将地热供暖纳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并促进在我市发展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建设土壤源供暖建筑项目。预计到2022年,我市利用浅层地热能供暖建筑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同时,在公建建筑示范土壤源热泵+太阳能相耦合的供暖项目。
热水源综合梯级利用。采用因地制宜、相对集中的开发模式,努力构建城区以供暖为主,兼顾休闲养生;乡镇农业以特色农业、旅游观光为主,兼顾供暖的开发格局。在肥城市等水热型地热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地热综合梯级利用示范工程,大力推进供暖优先,温室大棚次之,渔业养殖、洗浴疗养最末的地热梯级利用模式。
污水源热源利用。在岱岳区污水处理厂、新泰市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污水源热泵利用项目,力争到2022年,泰安市污水源热泵供暖面积达50万平方米。
煤矿回风热能利用。泰安市的矿井多为深井,地温恒定,通风线路长,回风温度常年保持在25~30℃之间。利用空气源热泵技术,回收矿井回风热量用以供热。规划到2022年泰安市境内的煤矿50%实现回风热能利用,利用量10000万千瓦时。
75%、公共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着力抓好新建建筑在施工阶段执行标准的监管力度;继续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城镇既有建筑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改造,带动绿色建筑建设改造投资和相关产业发展。推广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经验,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的集聚和集约发展。大力推广集中供冷、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回用工程。积极推进绿色建材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的应用,形成绿色建筑工业化,组织开展绿色建材评价标识,推动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
2022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建筑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比例超过10%,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00万平方米,实现绿色建筑面积倍增。
2022年,实现高耗能行业节能标准全面提升,重点能耗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重造能源生产、储运和消费,向着更融合、更高效、更清洁、更节能、更安全方向发展。在节能管理、电力调度、电力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加强推进。引导能源物联网建设,用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和应用软件,将能源生产端、传输端、消费端的巨量设备、机器、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了能源互联网的“物联基础”。聚焦能源大数据挖掘,对不断增长的运行数据、电网数据、市场数据等,进行大数据分析、负荷预测、发电预测、机器学习,打通整合发、输、配、用全链条,使需求和供应得以实时动态调整。整合能源产业链各环节,形成全局的能源资产市场,实现能源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形成供需互动和交易,有效控制新能源投资的风险。依托高耗能企业突破,先行建立大数据基础,鼓励引导能源管理服务公司向大数据智能化支撑方向发展,向售电侧业务拓展。
在新产业园区、新建大型公用设施(车站、医院、学校等)、商务区等新增用能区域,加强终端供能系统统筹规划和一体化建设,因地制宜实施传统能源与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能源的协同开发利用,优化布局电力、燃气、热力、供冷、供水管廊等基础设施,通过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智能微网等方式实现多能互补和协同供应,为用户提供高效智能的能源供应和相关增值服务,同时实施能源需求侧管理,推动能源就地清洁生产和就近消纳,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2022年,实现新增装机规模80万千瓦,累计装机规模达130万千瓦,并配套发展光伏配件生产、农产品加工、物流、餐饮等项目。同时,以特高压输变电及配套设备、新能源变压器、逆变器、智能开关柜、变电站、光伏储能蓄电池等产品为重点,拉长增厚输变电产业链条,推进区域电网升级改造、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鼓励企业实施技改扩规、开发高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条,逐步推进企业由单项产品出口向系统集成总包、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装备中国向装备世界的跨越。
“光伏+储能”的研究和应用,促进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压缩空气储能,钠硫电池、液流电池的研究应用。大力发展储能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技术,搭建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及云平台,在新泰市当地建立新能源交易体系和商业运营平台,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电力交易新模式。
2800兆瓦,一期工程4×250兆瓦机组于2007年6月投运。二期工程计划装机规模6×300兆瓦,总投资约100亿元,年平均发电量30亿千瓦时,施工总工期约6年。项目于2004年前期工作启动,先后通过了水规总院补充选点规划审查、预可研专家审查,纳入了国家能源局批复的《山东省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报告》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国网新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等。计划2019年底开工建设。
14万平方米,搬迁原有设备,新上生产线、AGV、机器人、数控设备、MES系统等设施,对微电网及实验室进行智能改造升级,实现新能源箱变、输变电设备智能制造。总投资11.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形成新能源箱变设备7800台/年的生产能力。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7.9亿元、利税2.69亿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充电设施”建设,提高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提升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促进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间能量和信息的双向互动。优先在公交站场、大型商场、超市、医院、文体场馆、工业园区、景区、物流园等选取具有示范作用的公共场所配建充电基础设施,引导市场消费,逐步扩大市场规模,充电服务向商业化推广,社会投资积极参与。充电服务基本覆盖泰安城区,四个县域覆盖区域超过70%。到2022年我市电动汽车需求约3万辆。其中乘用车需求约2.4万辆,公交、物流、环卫等其他车型约1.4万辆。
充分发挥我省生物质能资源储量大、品种多、分布广等优势,按照就地收集、就地消费原则,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清洁供暖。稳步推进润和东平生物发电项目、中节能环保能源项目等生物质热电联项目,作为周边城镇的重要热源;积极推广生物质锅炉及生物质成型燃料在集中供暖未覆盖的地区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新型农村社暖和农户分散供暖;在有机废弃物资源丰富的种植、养殖大县,发展以畜禽粪便、秸秆等为原料发酵制取沼气及提纯形成生物天然气用于清洁取暖和居民生活的生物质燃气取暖工程。
地热能取暖工程。根据地热能分布特点,结合居民用热需求,因地制宜、规范有序推广地热能取暖。以土壤源热泵、分散式取暖为主要方式,在全市发展浅层地热能取暖(制冷),大力推进泰安天平湖区域热泵机组集中供热(冷)等地热供暖项目;在肥城市安驾庄等水热型地热资源相对富集地区,积极推进以“取热不取水”为原则,以“采灌均衡、间接换热”或“井下换热”为主要工艺技术的中深层地热能取暖工程。
+”多能互补热利用模式,在光资源较丰富的城镇建筑上推广太阳能供暖系统;在城镇及农村地区民用建筑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扩大太阳能集热应用规模。
按照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则分类创建绿色工厂,引导企业按照绿色工厂建设标准建造、改造和管理厂房,集约利用厂区。鼓励企业使用清洁原料,优先选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推动水、气、固体污染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采用热电冷联供等技术提高工厂一次能源利用率,设置余热回收系统,有效利用工艺过程和设备产生的余(废)热。提高工厂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建设厂区光伏电站、智能微电网和能管中心。对同时符合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和清洁生产水平先进的企业,进行绿色工厂认证工作。到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有利于保障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市的投资环境和空气质量,对推动节能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以我市高铁新区、泰山区为重点,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热定电、适度规模”的原则,在能源负荷中心建设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和楼宇分布式能源系统,发挥信息时代互联网式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优势,兼顾天然气和电力需求削峰填谷,同时结合其他可再生能源规划,设计多能源互补的微电网示范项目。通过分布在用户端的小型、微型智能化能源梯级利用系统,以及与之配合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就近满足用户对电力、热力、制冷、生活热水、除湿等多方面的需求,实现了对资源的深度综合利用,将输送环节的损耗降至最低。打造具有我市需求特色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以此促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健康稳步发展。到
100%环保。项目总投资118亿元,总规划装机规模为1250MW/10000MWh,总占地1050亩。其中一期建设装机规模为5×10MW/400MWh,总投资8.2亿元,计划改造建设1个总容量30万立方米标准盐穴腔体。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发电量33亿千瓦时,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约20亿元。
5.5万吨/年碳酸锂项目为龙头,向下游发展氢氧化锂、氯化锂、金属锂、高纯碳酸锂等多类型锂电基础材料,同时规划了硅铝粉、硫酸钠、锂电池正极材料回收等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规划在已建有碳酸锂、氢氧化锂项目基础上,近期规划建设多类型锂电基础材料项目,中期规划建设锂渣制锂渣综合利用、硫酸钠综合利用等项目,远期规划建设锂电池正极材料回收利用项目。目前规划的锂盐项目已列入《鲁重大办(2018)37号》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为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部规划项目完成后,将实现总投资31.32亿元,产值178.62亿元。
1000亩,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建设具有通用性、配套性、集约性等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标准厂房,主要为光电企业集聚发展和外来工业投资项目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的发展平台。项目一期启动300亩,总投资7亿元,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2018年底动工建设,2021年6月建设完成。重点发展“新材料—集成电路、光源封测—显示、照明应用产品—配套器件”光电科技产业链,引进国际、国内技术领先、附加值高的光电科技企业,形成光电科技产业集群。项目引进光电科技企业12家,总投资15亿元,购置设备1000余台套,3年内实现产值突破50亿元,5年内产值突破100亿元,打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区。
进一步推进我市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促进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培育特色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和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宁阳华丰循环经济产业园、特变电工华东科技产业园、山能机械产业园等专业产业聚集区,要以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循环产业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加快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项目,大力推进园区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推动园区污水集中处理,促进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园区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等主要指标大幅度的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针对综合开发区、化工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不同性质的园区,分类制定园区循环化改造评估验收办法和评价标准体系,对已开展循环化改造的园区进行终期评估验收,总结推